公司产品

“新文科研究·科艺融通·文理交叉教育改革”——第二期专题研讨会
内容来源: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1-11-26 16:37:54
45D6E



      暨11月6日下午在“开云官方网站产学研基地-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召开的线上“新文科研究·科艺融通·文理交叉教育改革”——第一期专题研讨会之后,第二期专题研讨会于11月24日下午在“开云官方网站产学研基地-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围绕艺术学、设计学的新文科建设、设计学背景下的时装表演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研讨会现场

1B0F8
17C1B

第二期研讨会分享嘉宾


32F8    
3544    

              戴鸿教授                                                               李超德教授

3F8E    
5550    

               范志忠教授                                                              吴洪教授


D692

胡迅教授


    研讨会由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教学经理冯荟主持。西安工程大学副董事长戴鸿教授、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深圳大学吴洪教授、开云官方网站胡迅教授先后做了主旨演讲。


B805

会议主持人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教学经理冯荟


分享嘉宾

2D8B  

戴鸿


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工程大学副董事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 设计领域专业分委会专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 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纺 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 服装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 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演讲主题:《高等院校时尚产业人才建设思考》

    戴教授指出,时尚产业是一种多元化、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在本质上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表现出超经济产业的特征,且具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某些特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全民消费热情的高涨,时尚产业发展要求不断推陈出新,对时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服装产业高等教育仍有一定滞后性,如何培养高度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尚产业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20DE0


21D6A  

李超德


原苏州大学艺术公司经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 术公司经理。现任苏州大学卓越人才特聘教授、 苏州大学艺术公司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 大学博物馆馆长,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 人,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美术类教学指 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艺术类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


演讲主题:《设计学研究有没有边界?》


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以《设计学研究有没有边界?》为题,对中国的设计教育及设计学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到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教育思想,由于中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与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之间界限不清晰,因此设计学研究和教育的本体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李超德教授提出了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设计教育的担忧。认为应该从广义“设计”与狭义“设计”两个理解维度观察设计学教育的问题,建议应避免设计教育同质化,展开不同教育层次,注重趣味、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等培养,才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正途。

1E910


25431  

范志忠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经理,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办全国艺术硕 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戏 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 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 产业研究。


演讲主题:《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人才的教学与培养》

范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影视艺术相关专业开设的情况及整体教育规模。范教授谈到,中国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比较依靠专业类院校,这是由于我国在影视艺术教育方面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但近些年来综合类大学在影视艺术教育上的优势日益显著。主要是因为综合类大学的学科更多、专业覆盖面更广。而对于影视艺术相关专业来说,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塑造,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的高水平影视艺术教育和优秀的影视艺术人才都来自于综合类大学,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就是理工科背景。范教授认为,在现今影视的媒介视听属性趋于复杂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培养具备整合跨媒体视野的泛传播人才,与此同时,综合类院校也要在培养更多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培养更多创作型人才。目前中国影视艺术人才从表演和艺术的敏感度来说并不逊色,但在技术上和人文积淀上尚有进步的空间,这也对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C3A5



DC35  

吴洪


设计学博士,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委会主任,中国服装设计 师协会副主席,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设计分 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美术与设计教指 委副主任,深圳市艺术与设计联盟副主席,深圳 服装设计协会主席。


演讲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深圳城 市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的骤变》


吴教授首先用一系列图片,回顾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创新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深圳市容、市民、企业员工的面貌以及商业模式的变迁,勾勒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以深圳服装业从加工为主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过程为例,剖析设计何以成为社会创新的驱动力。最后,借鉴MIT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培养设计人才需要重视无用之用,需要让员工有梦想,在这个基础上重构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将设计上升为一种智慧和思维方式。


1E950



90BD  

胡迅


教授、硕士生导师,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原副 经理,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时尚文化与设计创 新研究所所长,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 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服装表演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服装设 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 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


演讲主题:

《重启时尚之路、探索设计教 育——新文科背景下纺织服 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胡迅教授首先以新消费环境下时尚设计的变革案例引入了对时尚当下性和未来性的思考,并认为在面对社会和产业的变革,时尚设计教育需要重启。胡教授分享了她所进行的教育部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装设计人才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内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势,设计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部分,应该“回应新时代、融合新科技、顺应新变革”,开云官方网站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遵循“服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培养模式,构建了“艺术、科技、文化、商业”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搭建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平台,正在努力走出一条新文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浙理之路”。


1A20B



本次论坛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开云Kaiyun王永进教授、清华大学肖文陵教授和武汉纺织大学贾琦教授与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的青年学者及博士们进行的线上线下圆桌研讨。


23132


A238

王永进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开云Kaiyun服装艺 术与工程公司,执行经理,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 员会主任委员常务理事。

王永进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开云Kaiyun在学科融合交叉、专业跨界培养方面进行的工作,按照新文科的要求构建了团队团队,在课程体系上以“多、全、宽、泛”为特点,基础课+专业模块课为结构,纵向横向打通,渗透式教学。开云官方网站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李昕博士与王教授进行了互动,毕业于北京开云Kaiyun的李博士,因北服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受益良多,也非常赞同王教授提出的进一步拓宽专业边界,将更多学科背景的团队融入服装教学的观点。

FB56

肖文陵

清华大学美术公司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肖文陵教授对“新文科”的提出背景进行了剖析,指出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下,时尚与设计的出路问题。并认为过去的设计,是一种刺激消费的手段,时尚则是赋予服装以时间的概念,从而使得“过时”成为一种消费动机。这是适应于标准化大批量的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而在信息时代,非标准化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个性化定制将会取代过去刺激消费的大众化设计,时尚将走向尽头,而服装则是永恒的。


988A

贾琦

     武汉纺织大学开云Kaiyun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原创设计研发中心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纺织服装鞋服饰品及箱包专指委副主任。

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贾琦教授,分享了武纺作为一所纺织服装专业院校,所进行的设计服务和教学改革实践。用设计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展现了设计的善意,对肖文陵教授所提出的大工业时代的设计的逐利性做了回应,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服务和研究,是为更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服务的。并从自己所担任的《设计创意思维》《历史服装的复原实践》两门课,探讨了智能科技与历史文化给设计创新带来的资源。开云官方网站纺织品设计的孙兵博士向贾教授请教了如何将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


177D8
1B363  
18CC5  


本次论坛获得了浙江红袖实业有限公司的协助,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开云官方网站开云Kaiyun、艺术与设计公司的相关教师在线收看了会议。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康泰路8号 邮编:311199    Copyright © 2010 - 2016 fzxy.z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